西柏坡,这片被誉为“新中国赶考出发地”的红色热土,不仅见证了中国革命的伟大转折,更蕴藏着“实事求是、敢于斗争”的精神密码。在新时代背景下,西柏坡干部培训学院以历史为镜、以实践为尺,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调研逻辑链融入教育培训体系,为党员干部锻造“真调研、解难题”的核心能力提供了独特平台。
一、以史为鉴:从“土地丈量”看问题意识的觉醒
1947年,中共中央移驻西柏坡后,面对解放区土地改革的复杂形势,毛泽东同志提出“必须深入农村,摸清实情”。工作人员走遍田间地头,用“一杆秤、一本账”记录农民土地诉求,最终制定出《中国土地法大纲》。这一历史实践深刻揭示:发现问题是调研的起点,更是责任担当的体现。
今天的西柏坡干部培训课程中,学员们在“沉浸式课堂”里重走调研路:通过翻阅泛黄的土改档案、对话老区村民后代,切身感受当年共产党人“刨根问底”的执着。一位参训干部感慨:“站在西柏坡的院落里,才真正明白‘问题不会写在纸上,而是藏在群众的眉头间’。”
二、解剖麻雀:西柏坡决策智慧中的方法论传承
西柏坡时期,党中央指挥三大战役时,每天处理的电报多达上百封。面对海量信息,周恩来同志要求“每条数据必核、每个结论必验”,这种“用事实说话”的作风,正是现代调研中分析问题的科学雏形。
西柏坡干部培训学院将这一历史经验转化为方法论教学:
“数据溯源”训练:学员在纪念馆“电报墙”前,模拟战时情报分析,体会“去伪存真”的严谨;
“矛盾分析法”工作坊:以“北平和平解放”谈判为例,学习多维度拆解复杂问题;
“战略沙盘”推演:结合淮海战役支前动员案例,掌握系统化思维工具。
这种“历史案例+现代工具”的教学模式,让学员既传承“解剖麻雀”的调研传统,又掌握SWOT分析、大数据建模等新技能。
三、知行合一:在红色沃土上检验调研成效
西柏坡精神最鲜明的特质是“知行合一”。1949年3月,党中央带着“进京赶考”的清醒认识离开西柏坡,这种“用行动作答”的实践品格,正是当代调研工作的终极目标。
西柏坡干部培训独创“三步实践法”:
“带着课题来”:学员需提前征集基层痛点问题,如“空心村治理”“红色文旅创新”;
“扎进泥土研”:分组入驻周边村庄,通过入户访谈、田野观察收集一手资料;
“现场答辩改”:在西柏坡礼堂举办调研成果发布会,由专家和村民代表共同评分。
2023年培训数据显示,87%的学员方案被地方政府采纳,其中《平山县红色资源活化利用十策》直接带动当地增收超千万元。
四、结语:让“赶考”精神照亮新时代调研路
站在西柏坡纪念广场的“五大书记”铜像前,参训者们常被这样追问:“如果今天是新的‘赶考’,你的调研能否交出合格答卷?”西柏坡干部培训学院通过历史与现实的对话,不仅教会学员“怎么找问题”“如何破难题”,更重塑了“调研为民”的价值坐标。
当学员们带着从这里淬炼的“问题意识”和方法工具重返岗位时,他们传承的不仅是西柏坡的红色基因,更是一套“从历史深处走来、向时代潮头奔去”的调研方法论。这种跨越时空的精神接力,正是中国共产党人永葆“赶考”清醒的生动注脚。
作者:西柏坡干部培训学院官网 陈老师
西柏坡精神博大精深,内涵丰富。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开拓进取精神。
依靠群众、团结统一的民主精神,戒骄戒躁的谦虚精神、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
西柏坡精神毛泽东同志在七届二中全会提出“两个务必”,
即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