滹沱河畔的土坯房里,1949年早春的寒意尚未散尽,毛泽东在七届二中全会上挥毫写下“两个务必”,犹如一柄精神火炬,穿透74年时空依然灼灼生辉。西柏坡干部培训学院的课堂上,泛黄的会议记录与全息投影的现代治理案例交相辉映,揭示着这个红色命题的永恒价值: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赶考征程永无终点。
一、历史切片中的精神密码
“两个务必”诞生于中国革命的历史拐点。1948年5月至1949年3月,西柏坡作为解放战争指挥中枢,日均处理30封作战电报的军事奇迹背后,暗藏着作风建设的深层危机。毛泽东发现,部分干部开始讲究吃穿、计较待遇,甚至出现“石家庄城里穿皮鞋”的苗头。七届二中全会召开前夜,他特意要求将“不做寿、不送礼”等六项规定刻印在粗麻纸上,与“两个务必”共同构成进京前的作风整训体系。
西柏坡干部培训的课程中,学员通过“历史显微镜”观察这些细节:周恩来审批的《入城守则》手稿上,对“不得私受馈赠”条款的三次修改笔迹;朱德在前线写给女儿的家书中“一床棉被盖了八年”的记述;中央机关食堂留存的菜谱显示,七届二中全会期间每餐仅有白菜豆腐。这些具象化的历史切片,让“两个务必”从抽象概念变为可触摸的精神实体。
二、教育场域中的创新转化
西柏坡干部培训学院开创“三维对照教学法”:在七届二中全会旧址,学员围坐原物复刻的长条木凳;在中央军委作战室,用模拟电报机发送“现代版作战指令”——乡村振兴任务分解表;将《党委会的工作方法》与当代基层治理典型案例并置研讨,形成跨越时空的决策思维训练。
沉浸式教育产生显著成效。2023年参训的某直辖市局级班次中,学员研发的“作风体检系统”已应用于干部监督,该系统将“两个务必”细化为25项量化指标,通过大数据追踪预警作风变异。数据显示,应用单位近半年群众投诉量下降43%,印证了红色教育向治理效能的转化。
三、新时代的实践辩证法
“两个务必”在基层治理中焕发新生。河北雄安新区推行“双务必工作法”,干部每周必须完成8小时田间办公、必须解决3件民生小事,将“谦虚谨慎”具化为服务标准;浙江数字化改革中,“不骄不躁”转化为“不唯数据论”的考核导向,建立容错纠错机制鼓励改革试错。这些实践与西柏坡时期“背着公章下乡”的为民传统形成精神共振。
在西柏坡干部培训的延伸课堂——乡村振兴一线,学员们创造性地将“艰苦奋斗”转化为创新动能。某驻村书记借鉴“小米加步枪”精神,用短视频直播破解农产品滞销难题,单月销售额突破百万;科技特派员团队以“电报室攻坚”模式,在48小时内为山区搭建智慧农业物联网系统。这些新时代注解,让红色基因真正融入发展血脉。
站在西柏坡纪念馆的观景台远眺,当年党中央进京的土路已化作柏油大道,但“两个务必”的精神路标始终清晰。西柏坡干部培训学院的教学实践揭示深刻启示:作风建设不是简单的历史复刻,而是需要以创新思维激活传统基因的创造性转化。
作者:西柏坡干部培训学院官网 陈老师
西柏坡精神博大精深,内涵丰富。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开拓进取精神。
依靠群众、团结统一的民主精神,戒骄戒躁的谦虚精神、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
西柏坡精神毛泽东同志在七届二中全会提出“两个务必”,
即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