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柏坡,太行东麓的静谧山村,却蕴藏着扭转乾坤的磅礴伟力。1949年3月,春寒料峭中,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于此召开。面对即将夺取全国胜利的曙光,毛主席以穿透历史迷雾的深邃目光,向全党发出振聋发聩的告诫:“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这“两个务必”,字字千钧,既是向全党发出的“赶考”宣言,更是为即将诞生的新中国注入的永恒灵魂基因。
“两个务必”如灯塔般穿透历史烟云,其思想光芒历久弥新。 它深刻揭示了执政党兴衰存亡的铁律:越是接近胜利、执掌政权,越需警惕精神懈怠、贪图享乐的危险侵蚀。这一警示并非凭空而来,而是对“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历史周期律的深刻洞悉。毛主席在延安窑洞与黄炎培的“窑洞对”中即已思考这一难题,“两个务必”正是跳出历史周期率的实践密钥——唯有永葆清醒谦逊与奋斗本色,方能避免重蹈覆辙。
历史之镜明鉴当下,赓续精神血脉刻不容缓。 迈入新时代,党领导人民取得了彪炳史册的成就,然而“四大考验”长期复杂,“四种危险”尖锐严峻。现实中,少数党员干部在喝彩声中迷失方向,骄矜自满悄然滋生;在物质丰裕里消磨斗志,奢靡享乐潜滋暗长。这些背离“两个务必”的苗头,正是新形势下“赶考”之路上的暗礁险滩。若任其蔓延,必将侵蚀党的肌体健康,损害党同人民的血肉联系。这警示我们,精神懈怠的危险从未远离,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
传承“两个务必”,党性熔铸是核心路径。 党性作为党员立身、立业、立言、立德的基石,是践行“两个务必”的内生动力。深刻领悟其精髓,需将“两个务必”融入血脉,化为行动自觉:
保持谦虚谨慎,破除“骄娇”二气。 以人民为师,拜实践为师,力戒脱离实际、自以为是的官僚习气;
永葆艰苦奋斗,砥砺实干担当。 在复杂严峻的斗争面前敢于亮剑,在急难险重任务中冲锋在前,以“钉钉子”精神狠抓落实。
以“两个务必”为魂,优良党风方能引领新征程实践。 优良党风是凝聚党心民心、战胜风险挑战的磅礴力量。新征程上,面对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必须:
将“两个务必”融入党的建设全过程。 严明纪律规矩,持之以恒正风肃纪反腐,让清正廉洁成为党员干部的鲜明底色;
发扬斗争精神,增强斗争本领。 在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中,敢于斗争、善于斗争,依靠顽强斗争打开事业发展新天地;
站稳人民立场,践行初心使命。 始终将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着力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以实实在在的成效取信于民。
在这精神传承与能力锻造的关键环节,西柏坡干部培训学院肩负特殊使命。 依托西柏坡无可替代的红色资源禀赋,学院通过深度的现场教学、沉浸式的历史情景再现、透彻的理论讲解,使广大学员在西柏坡精神的源头活水中汲取丰厚滋养。系统化的西柏坡干部培训课程体系,将“两个务必”的时代价值、实践要求作为核心内容,引导干部在回望历史起点中校准思想坐标,在感悟先辈风范中锤炼坚强党性。这种深植红色沃土的党性培训,是筑牢信仰之基、补足精神之钙、把稳思想之舵的铸魂工程。
西柏坡的灯火虽已融入历史星河,但“两个务必”的钟声依然在新征程上激荡回响。当“三个务必”的号角在新时代吹响,我们更需以“两个务必”为精神坐标,在西柏坡干部培训熔炉中淬炼党性,让谦虚谨慎、艰苦奋斗的红色血脉澎湃不息——唯有如此,优良党风才能化为劈波斩浪的巨帆,引领中华号巨轮驶向复兴彼岸,在新时代的“赶考”路上书写不负历史、不负人民的崭新答卷。
西柏坡干部培训学院 陈老师
西柏坡精神博大精深,内涵丰富。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开拓进取精神。
依靠群众、团结统一的民主精神,戒骄戒躁的谦虚精神、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
西柏坡精神毛泽东同志在七届二中全会提出“两个务必”,
即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