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骄阳如火,市委办公室党员干部一行踏上了西柏坡这片红色热土。在西柏坡干部培训学院精心组织的沉浸式教学旅程中,历史深处一张张褪色的“门板借条”悄然浮现眼前,成为叩击灵魂的纪律密码。
走进西柏坡纪念馆,讲解员指着一块旧门板与泛黄纸页,讲述了一段看似平凡却重若千钧的往事。当年中央机关召开大型会议,物资匮乏,常需借用老乡的门板搭成临时床铺或桌子。无论夜色多深,事务多忙,负责干部必郑重开具盖有公章的借条,清楚写明“借门板X块”、归还日期、经手人姓名。待门板归还,老乡凭条验收无误后才收回借条。一张张字迹清晰的借条,是党与群众“有借必还,再借不难”的郑重承诺,更是“不拿群众一针一线”铁律的具象缩影。西柏坡干部培训学院的教员沉声道:“这纸借条,是立规矩、守纪律的无声教科书,也是人民政权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本基石!”
这些薄纸承载的,正是西柏坡时期熔铸的“赶考”精神内核。身处“最后一个农村指挥所”,面临即将到来的全国执政大考,党中央以非凡清醒立下“两个务必”的严训,更用“门板借条”般的点滴实践,为全党立下了铁的群众纪律标尺。它如明镜,照见党与人民血脉相融、生死与共的本色。这面镜子,穿透七十余载风雨,依旧清晰映照着当下党员干部应有的精神坐标。
西柏坡红色教育的特色课程,正是将历史沉淀转化为现实启示的桥梁。当学员们围坐在“门板课堂”旁,触摸借条复制件上的字痕,讨论激烈而深入:当年中央机关在物资极度匮乏下,为何仍坚持如此“繁琐”的借还程序?对比如今个别干部漠视群众利益的作风,我们是否真正传承了“门板借条”所代表的敬畏之心?一名市委办干部感慨道:“这借条虽轻,却承载着对群众利益的如山责任。它警醒我们,任何职务便利都不能逾越纪律红线,任何工作细节都关乎党的形象。”
在西柏坡干部培训学院的现场教学中,这些思考超越了纸面,化为行动自觉。市委办公室的同志们表示,西柏坡的“门板借条”如同一剂纪律的强效清醒剂。它时刻提醒:权力行使必须恪守边界,群众利益不容丝毫怠慢。市委办公室将把这份沉甸甸的西柏坡精神带回日常岗位,在办文办会、服务决策中注入“门板借条”所彰显的严格自律与人民至上,让每一次服务都经得起群众“凭条验收”。
历史长河奔涌不息,西柏坡的“门板借条”却如磐石般矗立。它无声昭示:唯有敬畏纪律、敬畏人民,方能铸就真正的铜墙铁壁。在新时代的“赶考”路上,每一次对“门板借条”的凝望,都是对初心的擦拭;每一次对西柏坡精神的重温,都是对使命的加钢淬火。
西柏坡的红色基因,正通过西柏坡干部培训学院的深耕细作,注入新时代党员教育的实践沃土。那些褪色纸页上的严谨字迹,必将化为当代党员干部血脉中奔涌不息的纪律自觉,引领我们在新征程上,交出无愧于人民的新答卷。
西柏坡干部培训学院 陈老师
西柏坡精神博大精深,内涵丰富。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开拓进取精神。
依靠群众、团结统一的民主精神,戒骄戒躁的谦虚精神、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
西柏坡精神毛泽东同志在七届二中全会提出“两个务必”,
即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