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柏坡,这片承载着中国革命胜利曙光的红色沃土,是中国共产党“赶考”精神的发源地,更是新时代党员干部淬炼初心、筑牢信仰的实践课堂。西柏坡干部培训以“两个务必”精神为内核,将厚重的历史底蕴与现实的廉政教育紧密结合,为新时代干部队伍注入红色动能,激励党员干部在复兴征程中永葆本色、勇担使命。
一、以历史为镜:西柏坡精神的时代回响
1949年3月,党的七届二中全会在西柏坡召开,毛泽东同志提出“两个务必”——“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这一号召不仅为新中国建设奠定了思想根基,更成为中国共产党人永不过时的精神坐标。西柏坡干部培训以沉浸式教学为载体,通过参观中共中央旧址、重温入党誓词、聆听专题党课,引导学员身临其境地感悟革命先辈“进京赶考”前的清醒与坚定。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在西柏坡纪念馆内,一份份手稿、一件件实物、一幕幕影像,无声诉说着共产党人如何以“小米加步枪”的朴素信念战胜重重困难。今天的党员干部站在“两个一百年”交汇点上,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局势和改革深水区的挑战,更需要从西柏坡精神中汲取力量。西柏坡干部培训通过历史与现实的对话,让学员深刻认识到:唯有传承红色基因,才能在新时代的“赶考”路上交出合格答卷。
二、以廉政为纲: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防线
西柏坡不仅是革命胜利的里程碑,更是中国共产党自我革命的起点。七届二中全会特别提出“防止糖衣炮弹攻击”的警示,体现了党对廉洁自律的高度自觉。新时代背景下,西柏坡干部培训将廉政教育作为核心课程,通过案例分析、情景模拟、廉政宣誓等形式,让“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理念深入人心。
在培训中,学员走进西柏坡廉政教育馆,直面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反腐案例与当代落马官员的忏悔实录。从刘青山、张子善案的警示,到党的十八大以来“打虎拍蝇”的雷霆行动,历史的镜鉴与现实的反腐成果形成鲜明对比。一位参训干部感慨:“在这里,我真正理解了‘权力姓公不姓私’的含义。守住底线,不仅是对党的忠诚,更是对人民的承诺。”西柏坡干部培训通过“沉浸式警示+互动式反思”,推动党员干部在思想深处扎紧纪律的篱笆。
三、以实践为钥:锻造担当作为的硬核能力
西柏坡精神的传承不仅需要思想洗礼,更要转化为干事创业的实际行动。西柏坡干部培训创新教学模式,将课堂延伸至乡村振兴一线、基层治理现场,组织学员参与“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在太行山区的田间地头、社区服务的前沿阵地,干部们以“赶考”姿态直面群众急难愁盼,在实践中检验党性修养。
某期培训班中,学员深入西柏坡镇北庄村,与村民同吃同住同劳动。通过调研当地红色旅游发展与特色产业融合的瓶颈,学员们运用政策资源和专业知识,帮助村庄规划文旅路线、搭建电商平台。这种“学用结合”的培训模式,既锤炼了干部的务实作风,也彰显了“人民至上”的价值追求。正如一位学员总结:“西柏坡教会我们,真正的担当是带着泥土味的实干。”
结语:在红色沃土上书写新时代答卷
从“新中国从这里走来”到“新征程从这里启航”,西柏坡始终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高地。西柏坡干部培训以红色基因铸魂、以廉政教育正身、以实践淬炼赋能,为新时代干部队伍建设提供了鲜活样本。站在历史与未来的交汇点,每一位党员干部都应以“赶考永远在路上”的清醒,将西柏坡精神转化为攻坚克难的行动力,在民族复兴的伟业中书写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崭新篇章。
西柏坡精神博大精深,内涵丰富。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开拓进取精神。
依靠群众、团结统一的民主精神,戒骄戒躁的谦虚精神、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
西柏坡精神毛泽东同志在七届二中全会提出“两个务必”,
即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