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太行山东麓的滹沱河畔,西柏坡这座“新中国从这里走来”的革命圣地,正以独特的历史资源和创新教育模式,成为新时代干部能力锻造的熔炉。西柏坡干部培训紧扣“谋全局、定方向”的核心命题,将红色基因融入能力建设,为党员干部提供淬炼政治判断力、战略思维力和决策执行力的实践课堂。
一、历史坐标中的能力密码
1948年中共中央移驻西柏坡,在这片土地上完成了中国革命从农村包围城市到执政全国的历史转折。毛泽东在此提出“两个务必”的告诫,起草228封电报指挥三大战役,召开七届二中全会擘画建国方略。这段历史浓缩了中国共产党人“放眼全局”的战略智慧和“破局定向”的决策艺术,为当代干部能力建设提供了经典范本。
西柏坡干部培训深挖这些历史富矿:在中央军委作战室旧址,学员通过分析“辽沈战役先打锦州”的电报原文,理解“抓住战略枢纽部署战役”的全局观;在七届二中全会会址,从“六条规定”的诞生过程,领悟“规矩立在前,方向把得准”的政治逻辑。这种以战例为教材、以旧址为课堂的模式,让历史经验转化为干部能力的“源代码”。
二、三维锻造法:从历史智慧到现代能力
西柏坡干部培训构建了“沉浸体验—思辨转化—实践赋能”的三维教学体系。在沉浸式课堂中,学员化身“1949年的政治局委员”,在毛泽东旧居的煤油灯下研讨《党委会的工作方法》,体会“弹钢琴”式的统筹艺术;在国家安全教育馆,通过破译“龙潭三杰”的真实密电,锤炼“于无声处听惊雷”的风险预判能力。
更具创新性的是情景模拟教学:在“土地改革决策沙盘”课程中,干部们扮演不同阶层的代表,通过博弈推演理解“满足最大多数人利益”的政策制定原则;在“赶考之路”模拟演练中,团队需根据不断变化的“敌情通报”调整战略,培养“既要低头拉车,更要抬头看路”的全局意识。数据显示,经过系统培训的干部,在复杂问题决策效率上平均提升34%。
三、赋能新时代的破局实践
西柏坡干部培训的成效正在各地发展中显现。浙江某开发区干部将“战役复盘法”运用于产业规划,通过分析三大战役的“集中优势兵力”策略,重新布局数字经济产业集群,实现年产值增长28%;河北某县委书记借鉴“土地会议”群众工作法,在乡村振兴中创新“院坝协商”机制,化解土地流转矛盾67起,相关经验被列为全国典型案例。
更具启示性的是能力转化的“乘数效应”:粤港澳大湾区某市长研修班学员,运用西柏坡培训中的“电报决策思维”,在暴雨预警发布后2小时内完成47万群众转移方案;西部某驻村第一书记参照“支前动员”模式,组织村民成立专业合作社,带动32个贫困村集体增收超千万元。这些实践印证:历史淬炼的能力,正是破解新时代难题的钥匙。
结语:永续传承的“赶考”能力
站在西柏坡纪念馆的“新中国从这里走来”浮雕前,新时代的“赶考”命题愈发清晰。西柏坡干部培训以历史为镜、以实践为尺,不仅传承着“谋全局”的战略思维基因,更锻造着“定方向”的政治能力铁肩。当越来越多的干部在这片红色沃土完成能力淬火,便是对“两个务必”最生动的时代回应,更是民族复兴征程上最坚实的能力保障。
作者: 西柏坡干部培训学院陈老师
西柏坡精神博大精深,内涵丰富。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开拓进取精神。
依靠群众、团结统一的民主精神,戒骄戒躁的谦虚精神、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
西柏坡精神毛泽东同志在七届二中全会提出“两个务必”,
即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