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太行巍峨,柏坡情深。近日,中国石油集团井下作业研究所党员干部一行,怀着对革命圣地的无限向往与崇敬,奔赴河北平山,在西柏坡干部培训学院,成功举办了一期以“党建引领、敬业乐群、融合创新、求真务实”为主题的深度西柏坡党性教育专题培训班。此次西柏坡红色教育活动,旨在重温“两个务必”,传承红色基因,为保障国家能源安全、攻克井下作业技术瓶颈注入磅礴的精神动能。
西柏坡,新中国从这里走来的地方,以其独特的红色资源和厚重的历史底蕴,为全体学员上了一堂生动而深刻的党性教育课。在西柏坡干部培训学院的精心组织和安排下,学员们踏访中共中央旧址,瞻仰老一辈革命家简朴的居所和指挥震惊中外“三大战役”的作战室;步入西柏坡纪念馆,通过一幅幅沧桑的历史图片、一件件珍贵的革命文物、一段段详实的影像资料,系统回顾了党在西柏坡时期的光辉实践和伟大成就。

小推车推出来的胜利:人民力量的深刻启示
在学习教育中,一个记载于史册的“小推车”故事深深触动了每一位学员的心。在淮海战役期间,解放区人民发出了“倾家荡产,支援前线”的震撼呼声。史料记载,整个战役中,后方百姓共动用了大小推车超过88万辆,如果把它们首尾相连,能从南京一直排到北京。这些木制的独轮车,在崎岖的道路上吱呀前行,运送着数以亿计的粮食、弹药,甚至直接参与到伤员转运、工程保障中。陈毅元帅曾深情地说:“淮海战役的胜利,是人民群众用小车推出来的。”
这个故事对于从事井下作业研究的石油科技工作者而言,具有别样的教育意义。井下作业,如同能源领域的“淮海战役”, 面对的是地下数千米复杂的地质环境和高温高压的极限挑战。技术的突破、工艺的成功,不仅依赖于科研人员的智慧,同样离不开一线作业团队的紧密配合、后勤保障的坚实支撑,乃至整个石油工业体系乃至国家人民的期待与托付。这“小推车”精神,深刻诠释了“敬业乐群”的内涵——科研工作不能脱离实际、孤芳自赏,必须与现场结合、与团队协同,更要时刻牢记“为了谁、依靠谁”,永葆对人民群众的赤子之心,将个人的智慧融入集体奋斗的洪流,才能攻克一个个“卡脖子”的技术难关,赢得能源保供的“伟大胜利”。
融合创新求真知 务实担当铸利器
围绕“融合创新、求真务实”的团队精神,本次西柏坡党性教育特别组织了专题研讨。学员们结合西柏坡时期我党在艰苦条件下,以实事求是的精神创造性开展工作,最终取得革命胜利的历史经验,深入探讨了如何在井下作业技术研究中打破专业壁垒,促进多学科交叉融合;如何不畏艰难,追求真理,确保每一项数据真实可靠,每一项结论经得起实践检验。
大家深刻认识到,西柏坡时期是我党工作重心实现伟大转折的关键期,从农村到城市,从革命到建设,无不体现着巨大的创新勇气和务实作风。这与井下作业研究所面对从常规油气到非常规、深层、深水等新领域挑战,必须不断推动理论创新、技术变革的内在要求高度契合。研究所的科研工作,正需要这种敢于面对新情况、解决新问题的“赶考”精神,以科学的态度探寻地下奥秘,以实用的技术解决生产难题,将论文写在祖国广袤的油气田上。
通过此次在西柏坡干部培训学院沉浸式的西柏坡红色教育,中国石油集团井下作业研究所的党员干部经历了一次深刻的思想淬炼和精神洗礼。大家一致表示,要将西柏坡精神的滋养转化为“党建引领”的坚定行动,将“两个务必”的告诫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以更加敬业乐群的态度投身团队协作,以更加“融合创新”的思维勇攀科技高峰,以更加“求真务实”的作风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在端牢能源饭碗的新时代“赶考”路上,向党和人民交出无愧于先烈、无愧于时代的优异答卷。
(作者:陈老师)
西柏坡精神博大精深,内涵丰富。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开拓进取精神。
依靠群众、团结统一的民主精神,戒骄戒躁的谦虚精神、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
西柏坡精神毛泽东同志在七届二中全会提出“两个务必”,
即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