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冬的太行山间,西柏坡干部培训学院的学员们踏着青石板路,走进中共中央旧址大院。斑驳的土墙、褪色的木门、吱呀作响的纺车,将时光拉回76年前那个波澜壮阔的岁月。在这里,党中央指挥了决定中国命运的三大战役,召开了具有历史转折意义的七届二中全会,更留下了“两个务必”的谆谆告诫。这场跨越时空的现场教学,不仅是一次历史回望,更是一场关于新时代“赶考”精神的深刻叩问。

一、旧居里的历史回响与现实镜鉴
在毛泽东旧居前,学员们驻足凝视。屋内陈设的煤油灯、手摇电话机、军用地图,无声诉说着“最后一个农村指挥所”的峥嵘岁月。1948年,毛泽东在此写下《将革命进行到底》的雄文,发出“宜将剩勇追穷寇”的动员令。
“这张办公桌见证了三大战役的运筹帷幄。”讲解员指着桌上的铅笔和放大镜说。淮海战役期间,毛泽东在此连续工作十几个昼夜,用铅笔圈定作战方案,最终以60万解放军歼敌55万,创造了世界战争史上的奇迹。
在七届二中全会旧址,学员们集体诵读“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的原文。当年,毛泽东提醒全党“夺取全国胜利,这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而今天,这句话依然振聋发聩。在物质条件极大改善的今天,我们是否依然保持了艰苦奋斗的政治本色?是否滋生了安于现状、不愿拼搏的情绪?西柏坡的艰苦环境与辉煌成就的鲜明对比,促使学员们深刻反思,涤荡思想尘埃,筑牢拒腐防变的精神堤坝。

二、磨盘边的精神传承与群众路线
旧址院内的石磨盘,曾是中央机关“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见证。当年,工作人员在此碾米磨面,与老乡同吃同住。如今,学员们在磨盘前体验推磨,感受“军民鱼水情”的深刻内涵。
“这不仅是体力劳动,更是对初心的叩问。”一位学员在体验后写道。从磨盘到餐桌,从土房到高楼,变的是物质条件,不变的是“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西柏坡时期,“土地改革”的春雷激荡人心,奠定了最深厚的民心根基。学院精心设计的“同坐一条板凳”实践课,引导学员深入田间地头,倾听民声,体察民情。重走“支前小道”,感悟“小推车推出大胜利”的磅礴伟力,正是对“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最生动的注解。这种源自历史的群众路线教育,是党员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铸魂环节。
三、新时代的赶考答卷与自我革命
在廉政教育馆,学员们通过VR技术“走进”七届二中全会现场,模拟“进京赶考”前的思想交锋。当虚拟场景中出现“糖衣炮弹”的警示时,不少学员陷入沉思。
“西柏坡精神是永恒的考题。”培训学院负责人在总结时强调。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从科技创新到生态保护,新时代的“赶考”需要以“两个务必”为镜,常怀敬畏之心、常思贪欲之害。当前,面对百年变局与复兴重任,西柏坡红色教育以其独特的历史穿透力,为新时代党员教育注入了清醒剂与强心针。破除形式主义之“茧”,当少数干部陷入“事务主义”或“指尖上的形式主义”时,西柏坡时期高效、务实、精干的战时作风成为鲜明对照。培训通过历史案例剖析,警示学员警惕脱离实际、脱离群众的危险,倡导实干精神。抵御脱离群众之“危”,历史深刻昭示,最大危险莫过于脱离群众。
四、红色基因的当代传承与创新实践
近年来,西柏坡干部培训学院创新教学形式,开发“重走赶考路”“模拟决策会”等课程。在雄安新区,学员们实地考察“未来之城”的规划,探讨如何赋能城市发展;在正定塔元庄,学习乡村振兴的“塔元庄模式”。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现场是最好的课堂。”一位学员在心得中写道。当五大书记铜像前的誓言响彻云霄,当“新中国从这里走来”的石碑沐浴朝阳,西柏坡精神正跨越时空,在新时代的答卷上书写新的篇章。从“不拿群众一针一线”到“优化营商环境”,变的是治理手段,不变的是为民初心。
结语:
从磨盘到键盘,从土房到云台,西柏坡的红色基因始终奔涌不息。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这场跨越时空的现场教学,让学员们深刻领悟:赶考之路永无止境,唯有永葆初心,方能行稳致远。
(作者:王老师)
西柏坡精神博大精深,内涵丰富。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开拓进取精神。
依靠群众、团结统一的民主精神,戒骄戒躁的谦虚精神、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
西柏坡精神毛泽东同志在七届二中全会提出“两个务必”,
即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