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太行山麓的苍翠掩映中,西柏坡这座承载中国革命转折记忆的红色圣地,正以"两个务必"的精神内核为新时代干部培训注入鲜活力量。当"进京赶考"的历史回响与"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时代命题交织,西柏坡干部学院通过沉浸式教学体系,构建起历史智慧与现实需求深度融合的实践路径。

一、历史基因:西柏坡精神的战略升维启示
西柏坡时期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从"农村包围城市"到"城市领导乡村"的战略升维。毛泽东在七届二中全会上提出的"两个务必",不仅是作风要求,更是发展范式的深刻变革——从追求规模的"量的积累"转向注重质量的"质的飞跃"。这种在历史关头主动寻求战略转型的智慧,为当前突破传统增长模式、培育新质生产力提供了方法论指引。例如,党中央在接管城市时采取"原封不动"策略,既快速恢复生产秩序,又为后续改革保留技术基础,体现了"稳中求进"的系统思维,这与发展新质生产力强调的"先立后破"原则高度契合。

二、实践课堂:雄安新区的当代发展样本
西柏坡干部培训将教学场景延伸至雄安新区,形成"历史-现实"的时空对话。作为"无中生有"的千年大计,雄安新区通过三大路径诠释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
科技创新引领:布局人工智能、生物技术等前沿产业,构建"智慧城市"技术底座;
绿色生态优先:将海绵城市、绿色建筑理念融入城市规划,实现生态与发展的共生;
体制机制创新:通过深化改革形成"试验田"效应,为制度型开放提供样板。
这种"从蓝图到现实"的实践,让学员直观理解新质生产力不是抽象概念,而是具体的产业布局、技术应用和制度创新。对比西柏坡时期的"破旧立新"与雄安的"无中生有",二者虽时代任务不同,但战略眼光、创新勇气和实干精神一脉相承。

三、赋能基层:红色基因的治理效能转化
西柏坡干部学院通过"理论+实践"培训模式,推动干部将红色基因转化为治理动能。在七届二中全会旧址的现场教学中,学员重温"务必谦虚谨慎"的告诫,筑牢拒腐防变思想根基;在"基层治理创新工作坊"中,借鉴西柏坡时期的请示报告制度,优化村级事务决策流程,提升治理透明度。某乡镇干部在培训后,将"群众利益优先"原则应用于人居环境整治,通过发动群众参与实现治理效能提升,印证了红色教育对破解发展难题的实践价值。
四、赶考新程:永葆初心的时代答卷
面对数字化治理、共同富裕等新挑战,西柏坡精神的核心"永葆初心"与高质量发展要求深度共鸣。年轻干部通过沉浸式体验"小米加步枪"的岁月,在重走"赶考路"中理解艰苦奋斗的当代意义;在廉政教育馆的警示教学中,将"两个务必"内化为抵御诱惑的思想防线。这种灵魂洗礼,使干部在岗位实践中既能保持"破局"的魄力,又具备"立新"的智慧,真正将红色教育转化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创新动能。
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西柏坡干部培训正以"赶考"的清醒书写新时代答卷。当历史智慧照进现实需求,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实践,终将在红色基因的滋养下结出累累硕果。
(作者:陈老师)
西柏坡精神博大精深,内涵丰富。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开拓进取精神。
依靠群众、团结统一的民主精神,戒骄戒躁的谦虚精神、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
西柏坡精神毛泽东同志在七届二中全会提出“两个务必”,
即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