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训资讯 当前位置:首页>>培训资讯

红色沃土育青马:西柏坡干部学院青马工程培训的多维解析

在新时代青年干部培养体系中,西柏坡干部学院青马工程培训以红色教育为底色,构建起一套独具特色的培养模式。其培训对象呈现年轻化、高学历、实践需求强的特点,而培训模式则通过“理论+实践”“历史+现实”“线上+线下”的立体化设计,实现了红色基因与时代精神的深度融合。

西柏坡干部学院

一、培训对象特点:时代需求与成长诉求的交汇点

西柏坡干部学院青马工程培训对象以35岁以下青年干部为主体,涵盖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高校等领域的骨干力量。这一群体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一方面,他们普遍接受过高等教育,具备较强的理论素养和创新能力;另一方面,他们正处于职业发展的关键期,对实践经验和领导能力的提升需求迫切。此外,作为“互联网原住民”,他们习惯于通过数字化手段获取信息,对培训形式的互动性和参与感要求较高。这种特点决定了培训内容既需保持政治高度,又要贴近青年思维,避免“说教式”灌输。

二、青马工程培训模式:从“单向传授”到“多维互动”的范式创新

(一)理论教育:以历史逻辑筑牢信仰根基

培训以“西柏坡精神”为核心,通过专题教学、案例研讨等形式,系统阐释“两个务必”“赶考精神”的当代价值。例如,在《从西柏坡到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与使命》课程中,学员通过对比1949年“进京赶考”与新时代“新赶考”的历史语境,深刻理解党在不同历史阶段的战略定力。这种以史为鉴的教学方式,使抽象理论转化为具象认知,增强了青年干部的政治判断力。

(二)实践教学:在革命旧址中感悟精神力量

西柏坡独有的红色资源为实践教学提供了天然课堂。学员在七届二中全会旧址前重温入党誓词,在中央军委作战室旧址模拟“三大战役”决策过程,在毛泽东旧居体验“土炕办公”的艰苦条件。这种“沉浸式”教学不仅还原了历史场景,更通过角色扮演、情景模拟等方式,让学员在亲身体验中感悟老一辈革命家的智慧与担当。数据显示,参与实践教学的学员对“两个务必”的理解深度较传统课堂提升40%以上。

西柏坡干部学院

(三)数字化赋能:构建“云上+线下”双重学习空间

针对青年干部的数字学习习惯,培训开发了“西柏坡精神VR体验系统”,通过虚拟现实技术还原西柏坡时期的历史场景。学员可“穿越”至1948年的西柏坡村,与虚拟人物互动,参与“土地改革”“支前动员”等历史事件。同时,线上平台提供“每日一学”“微党课”等碎片化学习内容,形成“线下集中学习+线上持续深化”的闭环。这种模式使学习时间利用率提升60%,满足了青年干部“随时学、随地学”的需求。

(四)导师制培养:以“传帮带”机制促进能力跃升

培训实行“双导师制”,为每位学员配备一名理论导师和一名实践导师。理论导师由党校教授担任,负责指导学员撰写调研报告、开展课题研究;实践导师由基层经验丰富的领导干部担任,通过“跟班学习”“项目攻坚”等方式,帮助学员提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例如,在“乡村振兴实践”项目中,学员在导师指导下完成“西柏坡红色旅游发展规划”方案,其中3项建议被当地政府采纳实施。

三、模式成效:从“知识输入”到“行动输出”的转化

西柏坡干部学院青马工程培训通过上述模式,实现了“三个转变”:一是从“被动接受”到“主动思考”的转变,学员在研讨中提出的“新时代赶考精神内涵”等观点被纳入地方政策文件;二是从“理论认知”到“实践应用”的转变,90%的学员表示培训后能更有效地将红色精神转化为工作动力;三是从“个体成长”到“群体带动”的转变,学员返回岗位后通过“青马讲堂”“红色故事会”等形式,带动周边青年共同成长。

结语:让红色基因在新时代焕发新光彩

西柏坡干部学院青马工程培训的成功实践表明,红色教育不是简单的历史回溯,而是要将革命精神与时代需求相结合,通过创新培训模式激发青年干部的内生动力。这种模式既为新时代青年干部培养提供了范本,也为红色资源的活态传承开辟了新路径。正如一位学员所言:“在西柏坡的培训让我明白,真正的‘赶考’不是完成一次任务,而是终身坚守初心使命。”这或许正是红色教育最珍贵的价值所在。

(王老师)

西柏坡精神博大精深,内涵丰富。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开拓进取精神。
依靠群众、团结统一的民主精神,戒骄戒躁的谦虚精神、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
西柏坡精神毛泽东同志在七届二中全会提出“两个务必”,

  即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

西柏坡干部培训基地 扫一扫 关注我们
扫一扫 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