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太行东麓、滹沱河畔,一个名为西柏坡的小村庄,永远铭刻在中国共产党的光辉史册中。这里,是“新中国从这里走来”的地方;这里,发出了“两个务必”的铿锵告诫;这里,开启了“进京赶考”的伟大征程。如今,西柏坡干部学院正承载着这份厚重的红色基因,成为新时代党员干部淬炼过硬作风、提升党性修养的重要阵地,致力于将一个至关重要的命题化为生动实践——让好作风不仅是一时之举,更内化为终身受益的好习惯。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1949年3月,革命胜局已定,党中央即将前往北平建立新中国。在这个历史转折点,毛泽东同志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极具远见地提出了“两个务必”:“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这并非胜利时的欢庆凯歌,而是面对未来风险挑战的未雨绸缪,是中国共产党人永葆先进性和纯洁性的政治宣言。西柏坡干部学院的每一寸土地、每一段讲解,都在无声地传递着这段历史深处的回响,让学员深刻感悟到,优良作风是我们党由小到大、由弱到强、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的重要法宝。
西柏坡干部培训的核心魅力,在于其超越传统课堂的沉浸式、体验式教学。它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灵魂的触动和精神的洗礼。学员们在中共中央旧址、七届二中全会会址间驻足,在一件件简朴的实物、一幅幅珍贵的图片前凝思,仿佛能触摸到老一辈革命家艰苦创业的温度,能聆听到那段风雨如磐岁月里的谆谆教诲。这种身临其境的党性教育,直击心灵,引导党员干部深刻自省:对比革命先辈的崇高境界,我们的作风是否达标?是否做到了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
学院的培训,其深远意义在于推动“知行合一”。学习西柏坡精神,关键在于传承,落脚在于践行。它着力解决的,正是如何将“好作风”从外在要求转化为内在自觉,从被动遵循发展为主动习惯这一核心问题。通过深入的研讨、反思和党性分析,学院引导学员将“两个务必”的精神内核与自身的思想、工作、生活实际紧密结合。让艰苦奋斗不再是口号,而是节约每一份资源、攻克每一个难题的实际行动;让谦虚谨慎不再是表态,而是深入基层调研、倾听群众呼声的日常自觉;让密切联系群众不再是概念,而是解决百姓“急难愁盼”的本能反应。
当下,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形势和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任务,西柏坡干部学院的时代价值愈发凸显。它提醒每一位党员干部,赶考永远在路上。来到这里参加西柏坡干部培训,是一次追寻初心的朝圣,更是一次砥砺作风的磨砺。它通过高强度、高质量的党性教育,帮助干部们扫除思想尘埃,筑牢信仰之基,补足精神之钙,把稳思想之舵,从而将优良作风沉淀为思维习惯、工作模式和生活方式。
走进西柏坡,感悟的是历史,汲取的是力量,转变的是作风。西柏坡干部学院正是这样一个强大的能量场和转化器,它推动着广大党员干部将西柏坡精神的宝贵财富,特别是“两个务必”所蕴含的作风要求,真正刻印在心、见之于行,并最终习惯成自然。当每一位从这里走出的干部都能将好作风化作下意识的良好习惯,我们党的执政根基必将更加稳固,民族的复兴伟业必将拥有更加磅礴、不可阻挡的前进力量。这,正是新时代“赶考”之路最坚实的步履。
西柏坡干部学院 陈老师
西柏坡精神博大精深,内涵丰富。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开拓进取精神。
依靠群众、团结统一的民主精神,戒骄戒躁的谦虚精神、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
西柏坡精神毛泽东同志在七届二中全会提出“两个务必”,
即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