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西柏坡这片承载着厚重历史意义的土地上,众多影响深远的重大决策得以诞生,其中 1948 年 “五一口号” 的起草与发布,堪称中国共产党高效决策的经典范例,也为当下西柏坡干部培训提供了宝贵的历史镜鉴与实践指导。
1948 年,解放战争形势迅猛发展,人民解放军在各个战场节节胜利,歼灭大批国民党军队有生力量,胜利曙光已清晰可见。时任新华社社长的廖承志,凭借丰富斗争经验与敏锐政治嗅觉,预感到中共中央在这一关键时期必有重大主张发布,遂发简短电报请示。这一请示成为 “五一口号” 起草的契机。“五一口号” 初稿由胡乔木迅速完成,尽管时间紧迫,但初稿依旧明确指出当年劳动节对于中国人民走向胜利的重要意义。
随后,毛泽东对初稿进行了逐字逐句的审核修改,多达 27 处。其中几处关键修改意义非凡。他将电头 “总社” 改为 “陕北”,巧妙保守了中共中央已到达西柏坡的重要秘密;对第四条内容的修改,进一步强调了 “各民主党派、社会贤达” 在统一战线中的关键地位与作用,有力号召大家为打倒蒋介石、建立新中国共同奋斗;尤为重要的是,他重新起草第五条,提出 “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各社会贤达迅速召开政治协商会议,讨论并实现召集人民代表大会,成立民主联合政府”,这一修改成为 “五一口号” 的核心与灵魂,正式向国内外宣告成立新政权、建立新中国的伟大构想,极大推动了协商建国的进程。此外,毛泽东还删除了初稿中对个人与政党的歌颂性语句,充分展现出中共中央天下为公的高尚情怀与精神境界。
从 “五一口号” 的起草过程中,我们能深刻总结出诸多对西柏坡干部培训极具价值的经验。在西柏坡干部培训中,这启示干部们在决策时,要时刻保持高度的政治敏锐性与前瞻性。如同廖承志能精准捕捉到关键时机一样,干部们需对形势变化有敏锐感知,提前谋划,为科学决策赢得先机。同时,决策过程需严谨细致、深思熟虑。毛泽东对初稿的精心修改,彰显出决策绝非草率之举,每一个字、每一句话都关乎重大战略方向与人民福祉,干部们在决策时应秉持审慎态度,权衡各方因素。再者,决策要充分发扬民主,广泛凝聚各方智慧与力量。“五一口号” 发布后,迅速得到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和社会各界的热烈响应,正是因为决策过程充分考虑到各方诉求,体现了团结协作的精神。干部们在工作中也要善于倾听不同声音,整合资源,形成强大的决策合力。
西柏坡干部培训通过深入剖析 “五一口号” 起草这一历史事件,将历史智慧转化为当下干部提升决策能力与团队领导力的养分,助力干部们在新时代的工作中,做出更多科学、高效且符合人民利益的决策,走好新时代的 “赶考之路” 。
西柏坡精神博大精深,内涵丰富。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开拓进取精神。
依靠群众、团结统一的民主精神,戒骄戒躁的谦虚精神、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
西柏坡精神毛泽东同志在七届二中全会提出“两个务必”,
即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