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行山东麓的西柏坡,这个曾经指挥三大战役的"中国命运转折之地",如今以红色教育基地的身份焕发新生。1948年5月至1949年3月,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在这里书写了"新中国从这里走来"的历史篇章,七届二中全会提出的"两个务必"精神穿越时空,成为新时代党员干部淬炼党性的精神熔炉。
一、历史丰碑中的精神密码
西柏坡红色教育的核心价值,深植于这片土地承载的革命记忆。中央军委作战室内泛黄的军事地图,见证着"一不发枪,二不发粮,只发电报"就决胜千里的指挥艺术;毛泽东旧居前的石碾,铭刻着领袖与群众同甘共苦的作风;七届二中全会旧址墙上"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的标语,至今仍闪耀着真理的光芒。
在电报战场的虚拟体验课程中,学员们通过破译当年真实电文密码,切身感受"世界上最小的指挥部"如何运筹帷幄。这种沉浸式教学让历史不再是书本上的文字,而是可触摸、可感知的精神传承。
二、奋斗精神的淬火成钢
西柏坡红色教育独创的"三同"教学模式,让学员在挑水劈柴中体会革命年代的艰辛。当现代干部用扁担挑起两桶水走过黄泥路时,才能真正理解"两个务必"不是抽象教条,而是植根于群众路线的实践哲学。
在模拟支前场景中,学员们分组进行"独轮车运粮竞赛",亲身体会淮海战役中543万民工用88万辆手推车推出胜利的震撼。这种体验式教学将红色基因转化为奋斗动能,使教育培训成为砥砺初心的实践课堂。
三、信念之光照亮新征程
基地开发的"西柏坡精神十二讲"系列课程,将历史经验与新时代使命有机衔接。在"赶考永远在路上"专题研讨中,学员们结合乡村振兴、科技创新等现实课题,探讨如何永葆"赶考"清醒。这种历史与现实的对话,让红色教育成为破解发展难题的思想武器。
站在"两个一百年"历史交汇点,西柏坡红色教育基地正以创新的教育模式激活红色基因。这里不仅是历史的回响之地,更是新时代奋斗者的精神加油站。当党员干部带着"赶考"的清醒重返工作岗位时,西柏坡精神便转化为攻坚克难的实践力量,在新时代的长征路上续写红色教育的新篇章。
作者:西柏坡干部培训学院陈老师
西柏坡精神博大精深,内涵丰富。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开拓进取精神。
依靠群众、团结统一的民主精神,戒骄戒躁的谦虚精神、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
西柏坡精神毛泽东同志在七届二中全会提出“两个务必”,
即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