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西柏坡这片红色热土上,青砖灰瓦间流淌着中国共产党人“进京赶考”前的智慧沉淀。作为中国革命的重要转折点,西柏坡红色教育基地不仅承载着“两个务必”的精神内核,更在历史实践中淬炼出一套沟通协作的完整体系。如今,西柏坡红色教育通过系统化课程设计,聚焦认知同频、情绪共振、行动协同的“三维桥梁”搭建,为新时代干部破解协作难题提供历史范本。
一、认知同频:从“七届二中全会”看思想对齐的密码
1949年3月,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在西柏坡召开。面对即将到来的全国执政,毛泽东用“糖衣炮弹”的生动比喻统一全党认知,会议形成的“六条规定”成为全党思想对齐的纲领。这种认知同频的智慧,在今天的团队协作中愈发关键。某市新区建设指挥部引入西柏坡经验,在项目启动前组织“政策夜校”,通过“历史对照会”“风险推演课”消除部门间的认知偏差,使规划方案通过效率提升50%。
西柏坡红色教育基地开发的“共识沙盘”课程,将历史场景中的认知对齐过程拆解为“信息共享—观点碰撞—框架重构”三阶段。学员在复原的军委作战室里,通过模拟解放战争时期的决策场景,亲身体验“从分歧到共识”的认知升级过程。数据显示,参训干部的战略理解一致性平均提升43%。
二、情绪共振:土改运动中的“共情方法论”
西柏坡时期的土地改革,工作队用“算剥削账”“开诉苦会”打破阶级隔阂。邓小平曾总结:“要让群众把苦水流完,把道理说透。”这种以情感为纽带的沟通艺术,在当代群众工作中依然奏效。某信访部门借鉴西柏坡“情绪疏导五步法”,在接访中增设“情感缓冲带”,通过“倒茶—倾听—复述—共情—解决”的流程,使重复上访率下降68%。
西柏坡红色教育独创的“情绪地图”训练,引导学员在李大钊故居等实景中,通过分析革命家书信、日记中的情感表达,掌握“将政策语言转化为群众语言”的技巧。某社区干部运用此法化解物业纠纷时,用“咱们小区”替代“你们业主”,用“共建家园”替代“管理规定”,成功推动90%住户签署自治公约。
三、行动协同:电报系统里的“执行闭环”
三大战役期间,中央军委通过560余封电报实现跨战区协同,每封电报均标注“何人、何时、何地、何标准”四大要素,形成完整的行动闭环。这种精密协作机制,在数字化时代有了新演绎。某智能制造企业参照西柏坡“电报工作法”,建立“任务颗粒化—进度可视化—责任人格化”的协同系统,使跨部门项目交付周期缩短30%。
在西柏坡红色教育基地的“战地指挥所”实景课堂中,学员需在模拟战场环境下,用传统密码本传递指令,体验信息衰减对执行的影响。这种沉浸式训练使83%的参训者建立起“确认—反馈—校正”的协同本能。某政务热线将此法应用于工单处理,通过“三方通话”“进度直播”等创新,群众满意度连续12个月保持98%以上。
历史为镜,照见协作本质
西柏坡的土坯房里,革命先辈用认知的统一、情感的联结、行动的同步,书写了“小山村指挥大中国”的奇迹。今天,西柏坡红色教育基地将这份智慧凝练为“三维桥梁”构建法则:用理论武装打破认知壁垒,用情感共鸣消解立场对立,用机制创新确保行动同频。当新时代的干部在这片红色沃土上重走“赶考路”,不仅是在触摸历史的温度,更是在解码沟通协作的永恒真谛——真正的协作,始于头脑的共识,成于心灵的共鸣,终于脚步的共进。
作者:西柏坡干部培训学院官网 陈老师
西柏坡精神博大精深,内涵丰富。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开拓进取精神。
依靠群众、团结统一的民主精神,戒骄戒躁的谦虚精神、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
西柏坡精神毛泽东同志在七届二中全会提出“两个务必”,
即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