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行东麓,滹沱河畔。七十余年前,西柏坡——这片朴素的北方山村,汇聚了决定中国命运的力量。简陋的中央军委作战室中,地图上密密匝匝的箭头预示着胜利的走向;七届二中全会的会场里,毛泽东同志却以“两个务必”的警世箴言,为即将走向全国执政的党注入了清醒与定力:“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这并非胜利的凯歌,而是“进京赶考”前对全党灵魂的深沉叩问。
西柏坡精神之魂,深植于“人民江山”的赤诚信仰。彼时,党中央以空前魄力颁布《中国土地法大纲》,将土地真正归还于耕者,令“耕者有其田”的千年夙愿化为现实。解放军战士露宿街头不扰民,秋毫无犯如春风;领袖与百姓同饮一井水,同食粗粮饭,身影融入群众之中。这绝非权宜之计,而是以血肉相连、生死相依的赤诚,向人民递交了一份无可辩驳的忠诚答卷。民心所向,如滹沱河水奔涌汇聚,最终托举起一个崭新的人民共和国。
“两个务必”所淬炼的人格力量,是共产党人穿越历史烽烟赢得民心的核心密码。从“不做寿、不送礼”等“六条规定”的自我约束,到“不当李自成”的深刻历史镜鉴,西柏坡时期党对自身的要求近乎苛刻,其内核正是对权力本质的清醒认知——权力源于人民,唯有敬畏人民、反哺人民,方能永葆政治本色。这份以“严”与“实”锻造的品格,在风雨如磐的岁月里,成为了人民信赖最坚固的基石。
时代变迁,挑战常新。今日中国阔步前行,然而精神懈怠、脱离群众、消极腐败等风险依然暗流涌动,不断考验着党的执政根基。形式主义的虚浮、官僚主义的冷漠、享乐主义的侵蚀、奢靡之风的蔓延,如同无形的侵蚀,疏离着我们与群众的血脉联系。重温西柏坡精神,正是要从“两个务必”中汲取永恒的清醒剂,时刻警惕“赶考”路上的懈怠与蜕变,以人格的纯洁与担当,不断回答好“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的根本命题。
传承西柏坡精神,绝非遥望历史的静态追思,而是面向未来的主动锻造。西柏坡干部培训以其沉浸式、情景化的独特魅力,将抽象的精神具象为可触可感的革命场景与历史细节。当干部们踏入当年中央机关旧址,在七届二中全会会址前驻足凝思,在领袖故居中感受那份朴素与庄严,历史与现实的对话便油然而生,精神的力量在行走与聆听中悄然内化。西柏坡干部培训学院,正是这一精神传承的熔炉与高地。学院通过深挖西柏坡时期的历史富矿,精心设计理论教学、现场体验、案例研讨、党性分析等课程体系,引导学员将“两个务必”的时代价值内化于心、外化于行,锤炼“以百姓心为心”的宗旨意识和“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境界担当。在这里,历史启迪当下,精神照亮前路。
“赶考”,永无穷期;答卷,常写常新。西柏坡精神以其穿越时空的伟力,昭示着共产党人赢得民心、永续执政的根本逻辑。唯有以“两个务必”为永恒镜鉴,以人格力量的持续锻造为根本途径,以西柏坡干部培训为精神滋养,我们才能在新时代的壮阔征程中,不断交出无愧于历史、无愧于人民的优异答卷,让西柏坡的信仰之光,永远照耀中华民族复兴的壮丽航程。
西柏坡干部培训学院 陈老师
西柏坡精神博大精深,内涵丰富。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开拓进取精神。
依靠群众、团结统一的民主精神,戒骄戒躁的谦虚精神、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
西柏坡精神毛泽东同志在七届二中全会提出“两个务必”,
即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