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十余载岁月流转,太行山东麓的西柏坡依然激荡着历史的回响。1948年,毛泽东同志在简陋的农家小院中挥毫写下“两个务必”,字字千钧。也正是在这片热土上,面对中国革命即将夺取全国胜利的伟大转折,老一辈革命家们展现出对调查研究近乎执着的重视。他们深知,唯有真正深入实际、掌握实情,方能驾驭复杂局面,作出正确决策——历史启示我们:调查研究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更是西柏坡精神中那穿越时空的智慧光芒。
然而,审视当下,一些调查研究却偏离了西柏坡精神的本源:
“盆景式”走访泛滥成灾:精心布置的路线、预先排练的汇报,所见所闻如同温室花朵,失却了泥土的真实气息。
“悬浮式”研究虚有其表:报告堆积如山,数据纷繁复杂,却未能触及问题筋骨,对策犹如隔靴搔痒,缺乏直指要害的锐度。
“任务式”调研浮于表面:为完成指标而下乡,脚步匆匆掠过田埂,心思始终悬在案头,未能与群众冷暖同频共振。
面对这些顽疾,我们亟需重返西柏坡精神的源头,在新时代的调查研究实践中汲取破解之道:
1. 深扎泥土,以“三同”求“真知”
重拾“同吃同住同劳动”的传家宝,放下身段、沉入一线,在群众灶台边、田垄上听原声、察实情。如西柏坡干部学院将“重走土改路”列为必修课程,学员在参与农事劳作中体验当年土地革命的艰辛与智慧,触摸历史肌理,更理解当下土地流转、乡村振兴的深层脉动。
2. 抽丝剥茧,以“深究”见“本质”
运用“问题树”层层剖析法,不满足于表象,深挖问题根源。面对基层治理难题,需追溯组织架构、资源分配、历史遗留等深层因素,如同剥笋见心。西柏坡时期,对解放区经济状况的缜密调研直接催生了发展生产、统一财经的战略方针——这启示今日的党员教育,唯有培养精准识别核心矛盾的“火眼金睛”,方能开出有效药方。
3. 知行合一,以“破题”显“担当”
推行“五步破题法”:精准识别问题 → 透彻归因分析 → 多方研讨论证 → 制定具体方案 → 一线检验成效。将调研成果转化为可操作、可落地的“施工图”与“任务书”。西柏坡干部培训强调实战推演,在模拟解决复杂矛盾中锤炼干部“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实践能力。
4. 依托圣地,以“实境”铸“信念”
充分利用西柏坡革命旧址群的强大感染力。在七届二中全会旧址前重温“两个务必”的警醒,在中央军委作战室感受运筹帷幄的求实作风。西柏坡干部学院通过情景教学、历史对话等方式,让学员在与历史的凝视中获得精神洗礼,筑牢实事求是的思想根基。
西柏坡精神,以其对调查研究极端重视的实践品格,为我们廓清了迷雾,指明了路径。它昭示我们:调研不是风过疏竹的轻盈姿态,而是沉入地心的求索;破题不仅需要思想的锋芒,更仰赖扎根泥土的韧劲。
如今,西柏坡干部培训所承载的,正是将这份宝贵精神财富转化为新时代攻坚克难利刃的使命。每一次真正深入基层的“身入”、“心至”、“情到”,都是对西柏坡精神最铿锵的回应。当广大党员干部在西柏坡精神的滋养下,自觉将调查研究作为基本工作方法,在真问题中锻造真本领,我们必能在历史与现实的交汇处,不断书写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崭新篇章。
西柏坡培训学院 陈老师
西柏坡精神博大精深,内涵丰富。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开拓进取精神。
依靠群众、团结统一的民主精神,戒骄戒躁的谦虚精神、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
西柏坡精神毛泽东同志在七届二中全会提出“两个务必”,
即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