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柏坡的夏风,掠过坡岭,拂过松柏,带着历史的凝重气息。在当年中共中央七届二中全会旧址前,一群来自各地的党员干部肃然而立。讲解员深沉的声音在院落中回荡:“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七十余载光阴如逝水,西柏坡红色教育始终将这“两个务必”的殷殷嘱托作为精神坐标,在新时代的干部作风形象建设中,探索出一条从“常”处着手、向“长”处发力的淬炼之路。
历史回响:西柏坡精神中蕴藏的永恒作风密码
西柏坡,是中国革命从农村走向城市、从胜利走向更大胜利的伟大转折点。毛泽东同志在七届二中全会上深刻指出夺取全国胜利“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并发出“赶考”的警世箴言。这里的“赶考”精神,蕴含了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永不懈怠的奋斗姿态与人民至上的根本立场——正是新时代作风建设的源头活水。西柏坡干部培训学院精心设计的沉浸式教学,让学员在历史的现场触摸这份厚重,感受那份对作风形象近乎严苛的要求,深刻理解优良作风是党永葆生机、赢得民心、战胜风险的根本保障。
调研之镜:照亮当下作风建设的现实痛点
如何让西柏坡精神的时代光芒穿透现实迷雾?西柏坡红色教育坚持问题导向,将深入调研作为精准施教的基石。调研发现当前作风建设仍存在痛点:一些干部存在“闯关”思想,学习时“轰轰烈烈”,回去后“涛声依旧”,未能将触动转化为行动自觉;有的满足于“不犯错”的低线,缺乏“勇担当”的高线追求;部分单位制度约束“形具神散”,监督未能形成长效闭环。这些现象警示我们,作风形象建设绝非“一训了之”,需破“一阵风”之弊,立“常态化”之规;需破“虚浮化”之困,求“长效化”之实。
“常”“长”之道:西柏坡经验赋能作风建设的提质增效
基于历史启示与现实洞察,西柏坡红色教育着力构建“常”“长”结合的系统化机制:
“常”抓不懈,融入日常修为。 学院将西柏坡精神的核心要素深度融入课程体系,设计常态化反思环节:组织学员对照“两个务必”和“赶考”精神,深刻剖析自身在思想境界、担当作为、联系群众等方面的差距。倡导“日三省吾身”,将作风反思内化为日常习惯与政治自觉,使“谦虚谨慎、艰苦奋斗”成为融入血脉的党员教育基因。
“长”效赋能,构建制度闭环。 培训效果的生命力在于延伸。学院积极推动训后跟踪问效,与学员派出单位联动,构建“学习-实践-反馈-提升”的长效循环。倡导单位将西柏坡精神学习成果转化为具体可行的作风建设制度规范,如密切联系群众机制、调查研究常态化制度、权力运行监督细则等,用刚性约束固化思想自觉,确保优良作风持续生长。
知行合一,突出实践转化。 培训强调“知”与“行”的统一。在学院精心设计的“重走赶考路”等实践教学环节中,学员们深入田间地头,在服务群众的最前线检验并锤炼作风。这种“体验-反思-实践”的闭环学习模式,有力推动了学习成果向“为民务实清廉”的实际行动转化,使作风形象在解决真问题、服务真需求中得以升华。
西柏坡的松柏历经风雨,愈发挺拔苍翠。这里的精神光芒,始终照亮着中国共产党人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的前路。西柏坡干部培训学院依托厚重的历史资源,通过深植“常”的自觉、构建“长”的机制,让每一次培训都成为一次触及灵魂的作风洗礼。当广大党员干部真正将“两个务必”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将“赶考”的清醒与坚定融入日常奋斗,我们定能在新时代新征程的考验中,向人民交出经得起时间检验的崭新答卷——这,正是西柏坡红色教育赋予党员教育最深沉的力量与最恒久的光辉。
西柏坡干部培训学院 陈老师
西柏坡精神博大精深,内涵丰富。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开拓进取精神。
依靠群众、团结统一的民主精神,戒骄戒躁的谦虚精神、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
西柏坡精神毛泽东同志在七届二中全会提出“两个务必”,
即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