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革命的重要转折地西柏坡,历史与现实在此交汇。七十多年前,正是在这片热土上,中国共产党人通过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孕育了改变中国农民命运的《中国土地法大纲》。如今,西柏坡红色教育学院承继这一宝贵精神遗产,精心设计以“沉浸式调研”为核心的实践课程,引导学员在新时代的复杂图景中解码问题根源,锻造破局能力。
《中国土地法大纲》的诞生本身就是中国共产党重视调研的经典例证。面对解放区农村尖锐的土地矛盾与民生疾苦,党的领导者们并非闭门造车。他们脱下军装,换上粗布衣,真正“俯下身、沉下心”,深入田间地头和农家小院,倾听贫苦农民的血泪控诉,细致记录土地占有不均的惊人数据。正是基于这样直面现实、脚踏实地的调研实践,才精准把握了封建土地制度这一阻碍生产力发展、束缚农民解放的根本桎梏。《大纲》中“废除封建性及半封建性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的核心原则,正是对调研所揭示问题根源的精准回应,它彻底点燃了亿万农民的革命热情,为解放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物质与民心基础。
西柏坡红色教育深谙历史智慧,将解码问题根源的调研能力作为新时代党员教育的核心课题。学院精心设计的实践课程,绝非简单的参观学习。它要求学员:
扎进基层现场: 学员奔赴乡村振兴一线、城市社区治理前沿、产业转型关键区域,通过入户访谈、田野观察、蹲点体验,捕捉真实鲜活的“第一手资料”,在泥土气息中感知社会脉搏。
解剖复杂症结: 课程引导学员运用系统思维,摒弃表象干扰,像当年剖析土地问题般,对收集的海量信息进行深度梳理、比对、溯源,精准定位制约发展的深层次矛盾与核心堵点。
激活历史思维: 在《大纲》起草地旧址的现场教学中,学员们深刻体悟党的先驱们如何将调研成果转化为革命性政策。这种历史映照现实,极大强化了学员运用调研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自觉性。
西柏坡的调研实践课,其终极价值在于为学员提供破解当下发展难题的“金钥匙”。在乡村振兴实践中,学员通过深度调研发现某地特色产业发展受阻,根源在于产业链条短、品牌力弱、人才匮乏等多重因素交织。他们借鉴《大纲》直击要害的方法论,提出了整合资源打造区域公共品牌、定向培养“新农人”、深化农文旅融合等一揽子精准方案。在城市社区治理中,学员通过扎实入户,发现老旧小区改造后管理缺位、服务真空的新痛点,进而提出党建引领下培育社区内生组织、建立长效协商机制等创新对策。这些源于扎实调研的方案,因其直击问题核心,在后续实践中展现出强大的生命力。
从《土地法大纲》的调研实践到新时代西柏坡的破局探索,一条清晰的主线贯穿始终: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是解码复杂问题、打开工作局面的根本前提。西柏坡红色教育学院正是通过这种极具历史纵深感和现实穿透力的实践教学,锤炼着新时代党员干部至关重要的“看家本领”。在这里,学员们不仅接受革命精神的洗礼,更在真实的国情、社情、民情大课堂中,磨砺出精准识别问题、科学研判根源、务实构建解决方案的硬核能力,为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锻造了最坚实的思想武器与实践底气。
西柏坡干部学院官网 陈老师
西柏坡精神博大精深,内涵丰富。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开拓进取精神。
依靠群众、团结统一的民主精神,戒骄戒躁的谦虚精神、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
西柏坡精神毛泽东同志在七届二中全会提出“两个务必”,
即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