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行山东麓,滹沱河北岸,西柏坡——这个宁静的小山村,曾是扭转乾坤的神经中枢。党中央在此短短十个月,指挥了决定中国命运的三大战役,擘画了新中国宏伟蓝图。毛泽东同志那声“进京赶考”的警示,如洪钟大吕穿越时空;七届二中全会提出的“两个务必”,更如明灯烛照,成为共产党人永恒的精神坐标。历史虽已远去,但西柏坡蕴含的精神力量,通过西柏坡党性教育这一特殊载体,正被赋予新时代的生机。
踏入西柏坡,便踏入了历史现场。这里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都是党性教育的鲜活教材:
在七届二中全会旧址,斑驳的桌椅无声诉说着那段风云激荡的岁月,毛泽东同志“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的铿锵话语,穿越时空,依然振聋发聩。
在中央军委作战室旧址,狭小的空间内,墙上悬挂的巨大军事地图、桌上简易的通讯设备,生动再现了党中央如何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之外,让人深刻体悟到决策的艰辛与智慧的力量。
在领袖故居,土坯房内陈设极其简朴,毛泽东同志睡过的简陋木板床、周恩来同志用过的破旧搪瓷缸,无不昭示着老一辈革命家与人民同甘共苦、艰苦奋斗的崇高风范。
这些凝固的历史,正是西柏坡党性教育的源头活水。西柏坡干部培训学院深谙其精髓,以沉浸式、体验式教学方式,让学员“穿越”历史现场,在触摸、凝视与沉思中,将抽象的党性原则内化为深沉的情感认同和坚定的价值追求。
西柏坡精神的核心,在于其蕴含的“赶考”清醒与“两个务必”的自觉。西柏坡干部培训学院的课程体系,正是围绕这一核心精心构建:
理论课堂,深度解读西柏坡时期党的光辉实践与理论创新,剖析“进京赶考”命题的永恒价值,引导学员深刻理解“两个务必”对于跳出历史周期率的根本意义。
现场教学,在中共中央旧址、九月会议旧址等实地,由专家学者或经验丰富的教员进行情景交融的讲解,使历史事件与精神内涵变得可感可触。
互动研讨,聚焦“如何在新时代永葆‘赶考’的清醒和坚定”、“如何在实际工作中践行‘两个务必’”等现实课题,组织学员结合自身岗位深入交流,碰撞思想火花。
仪式教育,在七届二中全会旧址前重温入党誓词,在五大书记铜像广场缅怀伟人功绩,以庄严的仪式感强化身份认同和使命担当。
这种立体化、系统化的党建培训模式,超越了传统说教,将西柏坡精神的丰富内涵,转化为干部滋养初心、淬炼灵魂的强大动能。
西柏坡党性教育的最终旨归,在于筑牢信仰之基,激发奋进之力。在西柏坡干部培训学院接受洗礼的学员们,将这里的所思所悟带回各自岗位:
有的学员在研讨中感慨:“面对土墙泥顶的作战室,再想想今天的优越条件,没有任何理由不殚精竭虑为人民服务。”
有的干部在重温“两个务必”后,自觉对照反思,在推动发展、服务群众中更加注重倾听民意、力戒形式主义。
有的领导者在重温“赶考”警示后,时刻以“考生”心态要求自己,在重大考验面前勇于担当,敢于斗争。
这些转变生动说明,西柏坡精神绝非尘封的历史记忆。通过深刻的党建培训,它已转化为新时代党员干部应对风险挑战、进行伟大斗争的思想武器和精神支撑。
今日,踏上西柏坡这片精神高地,发报机的嗒嗒声犹在耳畔,土坯房里的灯火依然闪烁。西柏坡干部培训学院所传承的,不仅是一段波澜壮阔的历史,更是一部关于信仰、关于奋斗、关于永葆本色的鲜活教材。
每一次对西柏坡的凝望,都是一次信仰的提纯;每一期西柏坡党性教育的淬炼,都为新时代的“赶考”征程注入澎湃动力。让我们铭记“两个务必”,永怀“赶考”之心,在新时代的宏阔画卷上,以坚不可摧的信仰之基,续写无愧于历史和人民的崭新篇章。
西柏坡干部培训学院官网 陈老师
西柏坡精神博大精深,内涵丰富。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开拓进取精神。
依靠群众、团结统一的民主精神,戒骄戒躁的谦虚精神、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
西柏坡精神毛泽东同志在七届二中全会提出“两个务必”,
即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