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行东麓,滹沱河畔,西柏坡——这片看似普通的山村,却是中国革命走向全国胜利的“最后一个农村指挥所”。七十余年前,新中国诞生的历史宏图在此勾勒。今天,当我们踏入西柏坡干部学院,在西柏坡红色教育的洗礼中,那段峥嵘岁月依然鲜活,其中蕴含的“以身作则”精神,如明灯般照亮着新时代党员前行的路。
亲历现场:历史镜鉴中汲取精神伟力
西柏坡红色教育的核心魅力,在于其无可替代的现场感与历史穿透力。步入七届二中全会旧址,简陋桌椅间仿佛回荡着“两个务必”的庄严宣告:“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这并非空洞训诫,而是当时领袖群体以自身行动写就的“以身作则”宣言。
中央领导们在这方寸之地,生活起居极为简朴:毛泽东同志在农家小院运筹帷幄,周恩来同志办公室兼卧室仅容一床一桌,朱德同志带头垦荒种菜……他们以“嚼得菜根”的苦干精神,生动诠释着艰苦奋斗的深层含义。这种在胜利曙光前反而加倍自律的清醒,正是党员教育最珍贵的源头活水。学院精心设计的“以身作则”生长记”等互动教学项目,引导学员穿越时空,在沉浸式体验中触碰历史脉搏,深刻体悟“其身正,不令而行”的领导真谛。
以身作则:历史深处凝练的实践标杆
西柏坡时期的“以身作则”精神,体现在领袖们日常点滴中,更烙印于重大决策与行动之上。面对即将到来的城市治理挑战,领袖们并非纸上谈兵,而是率先垂范:董必武同志亲自兼任华北财经办事处主任,夜以继日研究经济政策,以严谨求实为财经干部立下标杆;当春耕时节来临,许多高级干部放下案头工作,走向田间,与农民并肩劳作,以实际行动尊重生产规律,赢得民心。这种“一级做给一级看,一级带着一级干”的示范效应,使党的政策迅速转化为群众的自觉行动。
“以身作则”在西柏坡更是与“两个务必”高度统一。它要求党员在胜利时保持警醒,在权力前保持敬畏,在群众中保持本色。这种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精神力量,确保了从农村到城市、从革命到建设的伟大转折平稳有序,为新中国奠定了坚实的作风基础。
赓续传承:新时代赶考路上的行动自觉
西柏坡干部学院所承载的西柏坡红色教育,其终极价值在于启迪当下、赋能未来。学习西柏坡精神,特别是“以身作则”的崇高风范,是党员教育中淬炼党性的必修课。新时代征程上,我们面临的“赶考”远未结束,考题更复杂、挑战更严峻。如何将西柏坡的“以身作则”精神融入现实实践?
这要求每位党员:
在履职尽责中“做”在前:面对改革攻坚、服务群众等任务,党员干部必须率先垂范,勇挑重担,以行动诠释担当。
在作风建设中“严”在前:自觉抵制“四风”侵蚀,带头遵守纪律规矩,以清廉务实的形象赢得信任。
在联系群众中“心”在前:深入基层,倾听民声,解决民忧,将“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优良传统发扬光大。
西柏坡的“以身作则”精神,早已超越了特定时空,成为党员教育中永恒的力量源泉。它如深植于这片红色沃土的种子,历经岁月滋养,必将在新时代奋斗者的躬身实践中抽枝展叶,绽放出更加璀璨的光华。
在历史转折点闪耀的“以身作则”精神,是西柏坡留给我们最珍贵的红色基因。让每一次在西柏坡干部学院的学习,都成为一次精神的淬火;让“以身作则”的实践品格,深深融入新时代每一位党员的行动自觉——如此,西柏坡的红色光芒,才能真正照亮我们永不停歇的“赶考”征途,在时代的考卷上,书写无愧于历史的崭新答案!
西柏坡干部学院 陈老师
西柏坡精神博大精深,内涵丰富。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开拓进取精神。
依靠群众、团结统一的民主精神,戒骄戒躁的谦虚精神、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
西柏坡精神毛泽东同志在七届二中全会提出“两个务必”,
即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