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历史的回响与时代的叩问
西柏坡,这片被太行山环抱的红色热土,是中国革命从农村走向城市、从胜利走向更大胜利的历史转折点。1949年,毛泽东同志在这里向全党发出“进京赶考”的号召,以“两个务必”的清醒告诫为新中国奠基。70余年后的今天,西柏坡干部学院矗立于此,以“赶考起点”为坐标,将历史的厚重与时代的使命熔铸于干部教育之中,成为新时代共产党人探寻初心、锤炼党性的精神殿堂。
一、西柏坡:历史坐标中的“赶考”精神密码
1948年至1949年,西柏坡作为中共中央最后一个农村指挥所,见证了决定中国命运的关键时刻。在这里,党中央指挥了三大战役,召开了七届二中全会,提出了“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的著名论断。这一时期的西柏坡,不仅是军事胜利的策源地,更是中国共产党从革命党向执政党转型的思想发轫之地。
西柏坡干部学院的课堂,正是以这段历史为底色展开。学员们走进中央军委作战室旧址,凝视墙上斑驳的军事地图,仿佛能听见电报机的滴答声与战场的号角交织;站在七届二中全会旧址前,重温“两个务必”的铿锵誓言,更能深刻理解“赶考”命题的深层意蕴——它不仅是历史的抉择,更是永恒的课题:共产党人如何永葆政治本色?如何跳出治乱兴衰的历史周期率?
二、从“两个务必”到“新时代赶考”:廉政教育的现实投射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西柏坡时期,中国共产党以“决不当李自成”的自觉,用“六条规定”为执政立规;今天,面对“四大考验”和“四种危险”,全面从严治党成为新时代“赶考”的核心命题。西柏坡干部学院紧扣这一逻辑,将廉政教育融入教学体系,通过三个维度构建干部教育的“精神防线”:
1. 历史情境中的沉浸式教育
学院创新推出“重走赶考路”实践课程,学员从西柏坡出发,沿着党中央进京路线实地研学。在石家庄解放纪念馆、正定古城等教学点,通过“角色代入+问题研讨”模式,让干部身临其境地感受“权力如何不被腐蚀”“胜利后如何不迷失”的历史拷问。一位学员在心得中写道:“站在毛泽东‘我们决不当李自成’的标语前,我理解了‘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的千钧重量。”
2. 案例教学中的警示性反思
学院将西柏坡时期的纪律建设与当代反腐案例结合,开发《从“六条规定”到“八项规定”》专题课程。通过对比分析不同历史阶段的廉政实践,揭示“纪律严明是党的生命线”这一跨越时空的真理。课堂上,学员不仅学习老一辈革命家“自带干粮开会”“拒收群众慰问品”的廉洁故事,更结合当前“微腐败”“不作为”等现实问题进行党性体检。
3. 使命传承中的实践性转化
在西柏坡干部学院,“赶考”精神绝非空洞的口号。学院与地方政府合作建立“基层治理实践基地”,组织学员参与乡村振兴调研、民生项目督导,将廉政教育转化为“我为群众办实事”的具体行动。一位参与过扶贫项目监督的干部感慨:“学院的培训让我明白,守住底线不仅是个人操守,更是对群众承诺的敬畏。”
三、西柏坡干部学院:锻造新时代“赶考”答卷人的熔炉
作为全国党性教育的重要阵地,西柏坡干部学院始终以“传承红色基因、赋能时代担当”为使命。其独特价值在于:
历史与现实的对话平台:通过“西柏坡精神与新时代党的建设”等核心课程,构建历史经验与当代治理的桥梁;
初心与使命的唤醒机制:依托“入党誓词重温”“政治生日仪式”等特色活动,激活党员干部的信仰基因;
廉政与能力的共生体系:将“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机制建设融入干部能力提升全流程。
在学院的廉政教育展厅内,一幅动态数据图引人深思: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国查处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问题数量逐年下降,而群众对党风廉政满意度持续上升。这组数据的背后,正是千千万万党员干部在“西柏坡精神”感召下书写的答卷。
结语:永不停歇的“赶考”征程
西柏坡的松柏依然苍翠,滹沱河的流水日夜奔涌。从“新中国从这里走来”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从这里启航”,西柏坡干部学院始终是共产党人精神原点的守护者、使命征程的加油站。今天,当我们站在“两个一百年”交汇的历史节点,唯有以“赶考”之心践行初心,以“两个务必”校准方向,方能在这场跨越时空的考试中交出无愧于人民、无愧于时代的答卷。
西柏坡精神博大精深,内涵丰富。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开拓进取精神。
依靠群众、团结统一的民主精神,戒骄戒躁的谦虚精神、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
西柏坡精神毛泽东同志在七届二中全会提出“两个务必”,
即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